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正文

“土而根河”系列學術講座第199期|空間民族志:對跨境通道的多維觀察與複調書寫思考

2024-10-15


20241011日下午,四川師範大學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别研究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孫紅林老師應邀到學院作《空間民族志:對跨境通道的多維觀察與複調書寫思考》的學術講座。講座由宋躍飛副院長主持。學院部分老師、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以及部分校外師生聆聽了講座。

孫紅林老師在對相關道路民族志和人類學的空間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空間生産理論,提出一種面向新時代跨境通道的“空間民族志”,嘗試突破“路内”與“路外”、“海内”與“海外”的區隔,并以對中老跨境鐵路開展的田野工作為例介紹多維觀察及對話方法在道路空間研究中的運用,反思複調書寫在空間民族志建構中的得失,最後探讨空間民族志對呈現全球互聯互通項目的可能性。

孫紅林老師首先介紹了當代民族志研究所面對的新境況:全球化加劇、空間轉向和學科變化等内容,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民族志面臨的新問題——在民族志的叙事空間裡再現宏大的、非個人的體系是否可行?同時,他提出了民族志需要發生“在空間内寫地方”到“在地方上看空間”的意識轉換,并提供了新思路——從“地方塑造place-making”邁向“空間塑造space-making”。他以中老鐵路建設過程為切入點,試圖回答一個以中老鐵路為主線的社會空間圖景是如何得以生産的問題。在具體研究中,他将抽象的空間操作化為具體的物質環境(土地資源、山川地勢、氣候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口構成、族群分布、人力資源、技術經濟、地緣政治、地方社會),通過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地點,輔之跨國多點的移動觀察與深入訪談等方法來理解和解釋區域社會空間的生産問題。孫紅林老師強調,我們需要将小地方與大社會相勾連,使之在我們的腦海裡形成一種“蒙太奇”效應,發揮社會學的想象力以集成各個空間界面。

此外,孫紅林老師還展現了他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的畫面,以政治經濟:土地、民族與村莊;社會文化:一個寺廟都不能動;工程技術:友誼隧道的“鹽味”等三個故事為線路,體現了他在田野點作業的艱辛與積極的工作态度及堅持不懈的工作精神。總之,孫紅林老師通過對中老跨境鐵路建設的空間民族志研究,為我們進一步地理解道路空間與區域社會、基礎設施建設與社會空間生産等問題提供了思路。

本次學術講座圓滿落下帷幕,啟發了同學們對于道路和空間研究的思考,也看到了跨境田野調查的艱難與辛勞。願同學們不斷吸取前人的經驗,學習前輩們的研究精神,汲取他人的智慧,鑄就自己的未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