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活動 > 正文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北京大學曆史系訪問學者艾碧克來我校進行學術講座

2019-05-18

2019年5月15日下午在澳门新葡萄8884官网北校區研究生樓207教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北京大學曆史系訪問學者艾碧克應我院邀請以《中世紀早期内亞草原與綠洲的關系》為題目進行學術講座,講座語言為漢語、英語。本次講座有搜狗百科·澳门新葡萄8884官网welcome 版權所有那順巴依爾教授主持。

 訪問學者艾碧克

那順巴依爾教授

艾比克首先介紹了印第安納大學簡要概況,其中她講到,作為一名印第安納大學内陸歐亞研究所和人類學系的博士生,他們在開展田野調查之前,必須先學要習兩種語言,一種是田野調查的所要用的語言,另一種是閱讀相關文獻的語言。其次艾比克講到自己關注内亞的政治形式,重點是内亞之下次區域的政治形式,内亞巨大的帝國的形成依靠的是什麼?怎麼控制不同的地區?例如蒙古,蒙古帝國又有多少不同的地理單位?又是如何管理的?通過這樣一個主要問題展開自己的講座:遊牧貴族如何維持在定居地區的統治?他們如何征服?如何管理? 

首先她從史記等早期曆史材料裡尋找當時的定居和遊牧,發現人們對遊牧的刻闆印象包括,遊牧是逐水草而居,漂泊不定,遊牧不斷的進攻定居民,遊牧民就是戰争機器,而且遊牧民說不知道感恩的。至于原因她認為遊牧家定居之間的矛盾沖突,定居國家的擴張,以及農業與稅收。但是在21世紀,觀念産生了變化,文化生态學告訴我們,定居和遊牧分别有自己的中心,彼此的技術,人口,生産和社會适應對其中心産生最大化的影響,而且不斷發展和擴張。在内亞國家内部,我們可以看到,有各個人群,突厥,漢人,顯示出内亞國家内部人群的異質性,而且人物大小不一,體現内亞國家内部的分層社會也就是等級制,内亞内部有不同的地理環境,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其實遊牧社會裡也有從事各種生産方式的人,不隻是遊牧。其次艾碧克講到克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高原地區的考古發現,即人類長期定居于納倫河附近,因為這個地方的特殊性,左邊的山溫度高,右邊的山溫度低,而且植被不同,可以經營各種生産。在同一個地方,有兩種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一個地方就可以擁有四季。所以他們不需要移動。但在盆地,河中地區的綠洲是被草原包裹的,而塔裡木盆地的綠洲是被沙漠包裹的。綠洲是城市生活的中心,保障地區内和跨地區貿易的順暢。相比被沙漠包圍的綠洲,被草原包圍的綠洲與草原之間的關系更緊密,綠洲與草原上相互依存的關系。                    

至此,她引出一個新的名詞,agropastroralism(農牧主義),生活在一個區域的人,既經營農業,也經營牧業。我們可以把天山南北看作一個整體,邊疆也是溝通兩邊人的地區。然後舉例說了曆史上發生在塔裡木盆地的定居與遊牧的互動,高昌回鹘,匈奴突厥等對綠洲的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以及其中的貿易往來。然後她比較了突厥人對塔裡木盆地和河中地區的統治。突厥提供安全和保護,綠洲提供人員和農産品,婚姻關系,以及用貴族文化來整合商業。之後她總結到内亞草原綠洲相互關系對我們了解定居人群和遊牧民之間各方面的互助提供了一個更好的途徑。突厥人間接統治塔裡木盆地但直接統治河中地區的的原因是,河中地區的綠洲周邊是草原,容易控制,但塔裡木盆地地區的綠洲周邊是沙漠;河中地區生活着的是粟特人,但塔裡木盆地不同綠洲上生活的定居民形成不同的國家,高昌與喀什,和田都不同,彼此沖突。

講座後艾碧克與在座師生進行了讨論。最後由那順巴依爾教授進行了簡要總結後,對艾碧克精彩講座表示感謝,并預祝她博士論文順利完成。

 

 

 

 

Baidu
sogou